在装修后的室内环境中,甲醛污染是普遍存在的问题,尤其是柜子这类密闭空间,甲醛释放周期长、浓度高。关于“散甲醛是否需要打开柜门”的争议,不同方法各有利弊。
加速空气流通:开门能促进柜内外空气交换,使甲醛更快释放到室内,再通过通风排出室外。尤其在高温季节,甲醛释放速率加快,开门通风可缩短治理周期。
降低局部浓度:若柜内甲醛浓度过高,开门可避免其在狭小空间内累积,减少对柜内物品(如衣物)的二次污染风险。
扩散风险:若室内通风条件差(如小户型或无对流窗),开门可能导致甲醛扩散至整个房间,反而增加人体暴露风险。
物理损伤:长时间敞开柜门可能导致板材变形、五金件松动,尤其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,柜门易受潮翘曲。
虽被宣传为“高科技除醛手段”,但实际效果依赖特定条件(如紫外线光照、均匀喷涂等)。部分商家夸大效果,普通家庭环境难以满足其反应需求,且分解效率有限。
部分公司使用化学药剂(如封闭剂)覆盖家具表面,短期内阻止甲醛释放,但药剂失效后甲醛会重新挥发,且部分药剂含刺激性成分,可能造成二次污染。
通过加湿器、空调等提高温湿度加速甲醛释放,但易导致柜体膨胀、封边开裂、五金生锈等问题。实验表明,甲醛沸点仅-19.5℃,常温下即可挥发,闷蒸必要性存疑。
活性炭需大量使用(如100㎡空间需50kg以上)且需频繁更换(20天左右),否则吸附饱和后反成污染源。普通家庭用量不足时,效果微乎其微。
部分喷雾含强氧化成分,虽能短期分解甲醛,但可能腐蚀家具五金件(如铰链生锈),且长期效果缺乏数据支持。